位置: 主页 > 苏联钱币 >

苏联纸币发行小史

作者:王小龙    阅读: 次    时间:2020-01-11 00:08      

        从1917年到1991年,苏联(1922年12月30日以前为苏俄,下同)政府发行了多种货币,包括纸币、金属货币等。其中的纸币主要有国家银行券和国库券两种。国家银行券由苏联国家银行发行,券面上印有“以黄金、贵金属和国家银行的其他资产作保证”字样。以黄金和贵金属作保证的银行券应占银行券总额的25%,“国家银行的其他资产”包括国营企业和合作企业所获得的并以商品作保证的银行短期贷款。与国家银行券不同,国库券由苏维埃国家财政人民委员部发行,以苏联全部国家财产作保证,不要求一定百分比的黄金和其他的银行资产作保证,这是它与银行券在法律上的区别。
 
        苏联在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的币制改革。第一次改革在1922-1924年,这次改革是在国内战争基本胜利的背景下推动的,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第二次改革是1947年的币制改革,这次改革则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苏联卫国战争胜利之后推动的,是战争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1947年以后,苏联还分别于1950年、1961年进行过货币改革,主要是调整卢布的含金量和与美元等世界货币的汇率。第三次改革是1991年的币制改革,这次改革是苏联末期国家面临经济、政治和社会全面危机的背景下启动的,虽然奋力运筹,但却最终失败。苏联各个时期纸币的发行,大部分与上述的改革有关,是币制改革和货币改革的产物。
 
                                                                一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初期,苏俄货币市场十分混乱,各种货币混杂,其中主要流通的苏维埃货币是1918年到1921年各年份发行的纸币。其面额有1、15、30、60、100、250、500、1000、5000、10000、25000、50000、100000卢布等,还有50戈比的辅币纸币。这些纸币的设计和印制相对混乱与粗糙,其最鲜明的特点是纸币上印有多种文字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这些苏维埃纸币大部分是在无准备金的情况下发行的,而且为了应付财政赤字和军费增长,常常超额发行,致使其大规模贬值,藉由其面额设置便可见一斑。纸币贬值的损失大部分转嫁到农民身上,更为严重的是当时实行的余粮收集制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生计,最终引发了波及全国的农民暴动。在此背景之下,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开始反思并最终抛弃战时共产主义,而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币制改革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恢复经济的重要基础。从现在留存的文献资料可知,列宁对这次币制改革十分重视,尽管他当时已经重病缠身,但仍多次指示财政人民委员部官员加快改革进程,并常常详细地询问和讨论币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1922-1924年的币制改革的核心是发行切尔文券,所谓切尔文券是由苏联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切尔文是旧俄时代10卢布金币的名称,俄文червонец(译音切尔沃涅茨),它的复数写作червонца(译音切尔文察),国家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即以此为货币单位,被称为“切尔文券”。切尔文券是通过对工业和商业的短期贷款(有票据和商品作保证)方式发行的,随着贷款的偿还,银行券再回归到银行。银行券有25%的黄金保证(其余部分用短期票据和易售的商品作保证),政府规定其含金量和对外汇的相应汇率。"1922年发行的银行券作为稳定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满足了国民经济的需要,这就是货币改革的第一阶段,经济周转普遍地开始从以黄金计算转到以切尔文计算。”"财政人民委员部所发行的苏维埃纸币直到1924年还继续流通,因此,当时形成了两种货币-稳定的(切尔文)和贬值的(苏维埃纸币)货币的平行流通的制度。尽管如此,实行这种制度就表明已向健康的货币流通的道路上迈出了前进的步伐。但这种平行流通的制度是有矛盾的,它们不可能长久地并存,切尔文茨投入流通越多,苏维埃纸币流通的范围就越小,这就加快了苏维埃纸币的贬值速度。”更为确切地说,币制改革时期,苏联流通市场形成了切尔文券、苏维埃纸币、卢布国库券、金卢布国库券、小额兑换券多币井行的局面。币制虽然比较混乱,但这种渐进过渡式的改革却能减少币制改革所引起的经济动荡,实现了对多年通货膨胀形成之积弊的冷处理、缓慢消化和分解吸收。切尔文券是币制改革的强心剂。苏联政府独辟蹊径,以切尔文券这一良币“驱逐”劣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由于切尔文券有较稳定和充足的保证,很快获得苏联人民的信任,1923年初切尔文在整个苏联的货币流通总量中仅占3%,但到1924年2月已逐渐增加到83.6%。第一次币制改革期间的切尔文券主要有1922和1924年两个版别,1922年版有1/2、1、3、5、10,25切尔文六种面额,1924年版有1、3、5切尔文三种面额。
 
        国库券是苏维埃政府发行的纸币,它是币制改革的镇静剂。国库券以政府资产作担保发行,发行量受到控制,面额较小,这使得国库券也得到了百姓信任。国库券很大地缓解了币制改革对百姓生活的消极影响,有力地维护了市场流通的稳定。1924年,政府开始发行以“金卢布”为货币单位的国库券,面额控制在5金卢布以内。所谓金卢布,即有含金量的卢布,政府规定了金卢布相对稳定的含金量。除了切尔文券和国库券,苏联政府还继续发行新的苏维埃纸币,并逐渐按照比价一次一次对以新版卢布兑换旧版卢布。第一次(1922年)发行的一个新卢布纸币等于1万旧卢布纸币。第二次(1923年)发行的一个新卢布纸币等于第一次发行的1百卢布纸币,等于纸币改称前发行的1百万旧卢布纸币。这种相对平缓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币制改革的起伏,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消化货币的通胀。1922年发行的苏维埃纸币面额在1到10000卢布不等,而1923年发行的苏维埃纸币面额则在1到25000卢布之间(其中的一种10000卢布和15000,25000卢布虽然标注为1923年,但实际上是在1924年发行的),为了进一步弥补小额货币的不足,政府还于1924年发行了1、2、3、5,20,50戈比的小额兑换券。总之,在1922-1924年币制改革期间,政府有针对性地发行了各类纸币,充分利用其各自的特点全面地清理通胀。
 
        1924年末,切尔文银行券和国库券已经成功地成为稳定的通货,而苏维埃纸币几乎完全被排挤出流通市场。在1925年发行了33和5卢布的苏维埃纸币以后,政府宣布停止发行苏维埃卢布纸币并进行收兑,政府还公布了切尔文银行券和金卢布的法定比价。为期三年的币制改革基本取得了成功。
 
                                                             二
 
 
        1926年到1937年,苏联先后发行了多种版别的切尔文银行券和金卢布国库券,包括1926年的1切尔文银行券、1928年的2、5切尔文银行券(彩页9图4),1932年的3切尔文银行券以及1928年的1金卢布国库券和1934年的1、3、5金卢布国库券,上述纸币在设计上的特点是券面设计周正朴素,但也略显呆板。1937年,为纪念十月革命胜利20周年,苏联国家银行发行了一套印有列宁头像的切尔文银行券。这套切尔文银行券面额设置为1、3、5、10切尔文,券面主色调分别为灰黑色、鲜红色、橄榄绿色和蓝黑色,券面主图均为列宁像,这套切尔文银行券设计十分考究它在苏联纸币发行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志着苏联纸币设计开始走上规范化之路。
 
        1938年前后,苏联印制并发行了一套新的卢布国库券,这套纸币一直流通到1947年前后,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流通的纸币。这套纸币共有1、3、5卢布三种面额,券面主色调分别为褐色、墨绿色和蓝黑色,券面主图分别为采煤工人、陆军士兵和空军飞行员画像。这套卢布可称之为是典型的战时货币,其构图具有鲜明的军事色彩,其设计既简洁明朗又坚韧耐用,除了人物构图,券面上基本没有其他复杂和多余的花纹和图形。卢布纸张的尺寸也大小适中,不仅便于携带保存,而且有利于节省耗纸成本。这套卢布的发行也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历时4年的卫国战争使苏联经济遭受巨大打击,然而此间苏联的货币系统相对稳定。战争期间,居民的食品及工业产品实行凭票证供应,价格由国家规定。但是由于商品零售的大规模削减,加上战时被占领区出现的大量伪钞,流通领域中存在着大量过剩的纸币。为了弥补战争带来的财政赤字和应付庞大的军费开支,苏关政府被迫采取扩大货币发行量的办法,使战争中流通的货币量增加了三到四倍,这也造成了国内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1945年8月,随着日本法西斯的无条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饱经战争创伤的苏联终于迎来了战后经济社会恢复发展的历史机遇。1947年苏联开始实行货币改革,取消食品及工业品凭票证制度,所有现金以1:10的比价进行新旧币兑换。对于居民在储蓄所和银行的存款,政府则采取了较为优惠的政策。存款不足3000卢布的,存款数额不变,存款在1万卢布之内的,3000卢布以上部分按2:3的比率进行折算,超过1万卢布的部分按1:2的比率折算。这次币制改革后,1922年以来发行的苏维埃卢布纸币和切尔文银行券开始停止使用,政府命令苏联国家银行统一发行新版卢布作为国家的新通货。1947年的货币改革是在短期内完成的,它不同于第一次货币改革,不是重建一种货币制度,而是在改革后基本保留了之前存在的货币流通结构。货币改革巩固了国家的货币制度,基本消除了二战对苏联经济的破坏性影响,有力地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复苏。1947年版卢布就是这次货币改革的产物。这套纸币共有1、3、5、10、25、50、100卢布七种面额,其中1、3、5卢布是以国库券发行的。10卢布以上券面主图均为列宁画像。这套纸币设计庄重大气,政治色彩十分鲜明,具有社会主义大国的味道,是苏联纸币中的经典之作,成为战后许多新生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和借鉴的“样板”。我国第二套人民币的设计就深受其影响。
 
        冷战开始以后,苏联加大了对东欧和东亚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援助,卢布成为援助结算货币。同时,随着美苏斗争的升级,卢布和美元展开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地盘争夺战。卢布的国际化成为冷战初期苏联对外经济政策的重要任务。1950年,苏联政府推动了战后第二次货币改革。这次改革以汇率为中心,使东欧各国货币与卢布建立比价联系,并规定卢布含金量为0.222168克,同时将美元与卢布的汇率定为1美元兑换4卢布。从1957年4月1日起,为吸引非贸易外汇,苏联又规定对西方自由外汇的非贸易往来在正式汇率基础上附加150%的贴补,即对美元非贸易汇率为1美元等于10卢布。1961年元旦,苏联宣布进行战后第三次货币改革,发行新卢布,规定新卢布的含金量为0.987412克并以1新卢布兑换101旧卢布。卢布对内升值10倍,对外升值4.44倍,即对美元汇率相应改为1美元等于0.90卢布,同时取消非贸易附加价,统一了汇率。1961年版卢布面额设置与1947年版卢布相同,10卢布以下的面额以国库券发行,其他则以银行券发行,券面主图为列宁像浮雕图和克里姆林宫图景。与1947年版卢布相比,这套纸币设计风格更加简约,尺寸也更小。战后苏联的货币改革很大程度上都与苏联的冷战国际政策相关,因为卢布已经成为苏联与美国进行经济竞争的重要工具。
 
                                                         三
 
        战后的苏联曾经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黄金发展期,但是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自身的缺陷和美苏争霸所造成的外部损耗,苏联经济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苏联财政赤字年年骤增,为了弥补赤字,政府不得不大量增发货币。以1989年为例,当年苏联政府的财政赤字高达1200亿卢布,苏联国家银行发行的货币则超过市场总需求的170亿卢布。过度增发货币造成了苏联卢布的贬值,使得通货膨胀逐年加剧。1986年苏联通货膨胀率为6.2%,1987年上升到7.3%,1988年上升到8.4%,而1989年激增至13%左右。
 
        在与美与元抗衡的“货币争夺战”和“货币外交”中,卢布越来越力不从心,甚至被美国牵着鼻子走。1971年之后,美元的本位制已经从名义上的黄金转向了实质上的美国国债,而卢布则是从30年代开始一直采用了黄金名义下的“计划本位制"。直至美元贬值,卢布对美元汇率才相应调整。1973年2月美元再度贬值,西方国家货币先后实行浮动汇率,货币含金量已不能作为确定汇率的依据。从1977年11月起,苏联开始采用一揽子货而加权法计算卢布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1989年10月28日,苏联才宣布实行双重汇率。当时卢布同美元的比价是多种多样的。苏联官方过去规定的汇价是0.6卢布兑1美元。1990年11月苏联国家银行又规定一种新的商业汇价,即1.8卢布兑1美元,这是卢布官方汇率近30年来的第一次大幅度贬值。另外,在苏联的外国人按有关规定到苏联外经银行用1美元可兑换5.6卢布,而1990年12月苏联有关单位向本国企业出售美元的比价则为20多个卢布兑1美元。在苏联的黑市上,1美元可兑换15至20多卢布,而在西方一些国家的银行里,1美元所能兑换的卢布数量比在苏联国内黑市上要少。由于存在着卢布同美元和其它西方货币的多种比价,也就出现了货币的非法走私活动。
 
        1991年1月22日,苏联公布戈尔巴乔夫发布的总统令,规定从1月23日零时起停止苏联国家银行1961年版50卢布和100卢布面额纸币的流通,并按政府规定的办法将其兑换成其它面值的纸币或1991年新版的50卢布和100卢布的纸币。另外还规定,从1月23日起,在当年上半年限制支付公民在银行所存的现款,每月最多可提取500卢布;但存款者有权以非现金方式利用其存款为商品和服务付费。此消息一出,在苏联引起了巨大轰动,也造成了经济的动荡。苏联总理瓦连京·巴甫洛夫20多天后在向《劳动报》记者发表谈话时说,有人为准备在苏联“大量投入纸币”而大量收购大面额的苏联纸币。他表示,这种投入纸币的行动目的是要引起人为的恶性通货膨胀,在世界上的许多地区,当有人想要改变政治制度、抛弃不合心意的政治人物时,经常搞这种动作。而一旦这一举动获得成功,苏联“将有丧失经济独立的危险。这是一种无声的和不流血的吞并”。因此,这次兑换行动,具有“保护性质,而不是没收性质”。巴甫洛夫认为:资金正从苏联流向海外,助长了通货膨胀。尽管当时许多的苏联报纸对巴甫洛夫的言论加以嘲讽,但不到一年后的事实却证明了其所言非虚。
 
        随着兑换行动的展开,苏联开始了又一次的币制改革,因为领导这次改革的是苏联总理巴甫洛夫,因而又被称为巴甫洛夫改革。当然,这位苏联末代总理当时并不知道他所领导的将是苏联历史上最后的一次币制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蒸发掉流通领域中的大量滞存货币,重新分配工业品和生活消费品,同时消除国外势力利用卢布控制苏联经济的危险。这次发行的新版卢布(1991年版)与1961年版一样,面额仍设置有1、3、5、10、50、100卢布,但又增加了200、500和1000卢布。这版卢布与1961年卢布的构图和设计基本一样,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将券面上的年号1961改为1991,遗憾的是,这套纸币尚未能流通多久,就随着苏联的解体而退出了历史的舞台。1992年初,俄罗斯联邦以联邦名义发行了1992年版卢布,面额分别为100、200、500和1000卢布。这些纸币采用苏联1991年版纸币的钞版,只是将券面上的年号1991改为1992,苏联国家银行被改组为俄罗斯银行,之后1993年版卢布的500,1000面额依然利用1991年版苏联卢布的钞版,但原先的列宁头像和苏联国徽的位置被新的图案所替换,永远消失在俄罗斯的纸币上。
 
        有学者认为,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财政改革使得苏联由来已久的货币失衡局面更趋恶化,而货币流通体系的严重失衡则直接导致了消费品市场的崩溃以及生产部门的急剧萎缩,由此,苏联陷入产出下降和经济衰退的困境。财政改革的失误和币制改革的失败成为加速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自《中国钱币2014年第四期》
 
打印此文】 【返回顶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Copyright © 2008-2020  收藏苏联 版权所有   
苏ICP备15014446号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