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百度搜索

生命的洞见

2020-01-28 作者:张会敏   |   浏览(131)
       


        ——读李磊教授的《在塞纳河的桥上,我喝一杯酒》
                           
                             南京大学出版社  张会敏

        我从不敢奢望能在工作中,能结识到这样一位诗人好友。而如今,我又是何其幸运,与诗人李磊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承蒙诗人李磊的厚爱,我曾收到过一本他亲笔签名的诗集《七剑诗选》,也认真拜读了他在公众号“巴河之子”上的所有诗歌,又倾听了他许多心得,受益良多,感到十分幸运。从结识诗人李磊之后,读一首他的小诗,就成为了生活之中的一点小慰藉和小期待。从他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走过的路,听到他的心声,读到他的思想,那个充满个性与灵性的形象不断地饱满起来。
 
        初品巴黎小诗
 
        写诗,陌生化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技法了,用比较朴实的话说,就是把生活里常见的东西当作陌生的东西来写。说起来很简单,尺度却不好把握,有些人过分地追求崇高,有些人又过分的庸俗,而诗人李磊可以做到入世又不落俗。他的诗雅俗共赏,一点都不为过。
 
        诗人李磊,是“七剑诗群”的花剑,在澳门大学龚刚教授所倡导的“新性灵主义”旗帜下,他用侠骨柔情书写着新性灵主义作品,以理论探测灵魂的温度,以陌生探查日常的美感。比如,他的那首写巴黎的诗《在塞纳河的桥上,我喝一杯酒》。在我们的想象里,或者说,在世界文化的想象中,巴黎应该是华美的,是世界上最崇高的艺术精华之地,而在这首诗的第一段,却向我们展开了一个日常化的、去想象化的巴黎。
 
        在塞纳河的桥上,我喝一杯酒
        古老的圣佩尔桥,没有路灯
        低矮的护栏,破旧的座椅
        褪去花哨的繁琐与装饰  
 
        小酌一杯,走在塞纳河畔上,诗人李磊看到:古老又没有路灯的圣佩尔桥,护栏是低矮的,座椅是破旧的。这是一种日常化的视角,但一切都是脱离人们日常想象的。没有想象中繁华的灯火、浪漫的塞纳河畔,像诗里说的,“褪去花哨的繁琐与装饰”,一切看起来都是如此的平凡,但是这一份平凡,却更添了诗意。李磊将读者从自我的繁华想象中拉回破败的现实情境中。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熟悉的巴黎是文学世界里灯红酒绿的巴黎,是最能代表浪漫主义精神的巴黎,以日常的视角观察巴黎的真实模样,对于读者而言,反而成了一种非日常的体验。陌生化的技法,在真实-想象的对比中实现了某种奇妙的“倒装”的效果,这就是诗人对生活的细腻感觉。
 
        圣佩尔桥连接起巴黎最重要的两大博物馆卢浮宫和奥塞美术馆,从古代文明的智慧到近代印象派的光影,就这样在圣佩尔桥上相遇、碰撞。然而在诗人李磊的眼中,却是另一番景象。
 
        桥头耸立着两尊高大的浮雕
        戴尖角帽的中世纪骑士
        手持短剑,怒目而立
        桥那头是卢浮宫的大门
        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伟大的
        中国智慧,在卢浮宫的
        入口处,熠熠生辉
 
        李磊并没有以惯常的思维方式写下去,或歌颂或敬仰西方文化。他的眼偏偏落到了那座令埃菲尔铁塔都黯然失色的建筑—玻璃金字塔。这座金字塔处于卢浮宫地下的入口,是整个巴黎引以为傲的标志性建筑,当地人都认为它是古老和现代完美结合的标志。而这样完美的建筑正是出自中国人贝聿铭的手中。诗人李磊看到了,中国人的智慧在世界人的眼中依然熠熠发光。如今络绎不绝的人驻足在金字塔面前,便是中国人超越时代的独到眼光的最好证明。在这一节,诗人李磊从民族文化的思想高度进一步延长了读者感受的长度。
 
        桥下就是塞纳河,巴黎的母亲河
        雨果和茶花女的河,静静流淌
        苍蝇船在混浊中停泊
        法国桐梧倒映在波浪里
        片片树叶飘悠,犹如巴黎
        流浪的命运,还有浪漫与性感
        我也流浪在这里,有好多
        不同民族的人也流浪在这里
 
       诗笔一转,又回到巴黎印象。塞纳河是巴黎的母亲河,孕育了法国的小说,诗歌和剧作,承载了多少民族文化的交融。无处不在的浪漫和性感气息弥漫在空气中,拥抱着这里的每一个人,使人驻足品味,心生留恋。
 
        我喝了一杯酒,在没有月光的
        夜色里举杯。几个流浪者
        落寞的两男一女,眼里满是羡慕
        问我来自哪里,我说中国
        他们竖起大拇指:瓷器,艺术
        他们向我要了一支烟,吸了一口
        满足而去,脏兮兮的艺术家
        在酒味和烟雾缭绕中
        在塞纳河的波影里,在中国
        伟大瓷器的想象中,满足而去
 
        说起巴黎的诗,波德莱尔可能是巴黎最重要的诗人了,他也写过巴黎的流浪者们,这些游荡在巴黎的游魂,比纸醉金迷的贵族们更能代表真实的巴黎,更能体现诗歌对于美的追求。在他的笔下,我们能看到的是巴黎的衰败、道德的腐朽,而在李磊的诗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世界对中国艺术的赞美和憧憬。李磊的视角,是把自己比作了流浪者的一员,自己作为来自中国文化的流浪者,漂泊在这个多个民族文化交融在一起的巴黎。而这些散落在巴黎角落的“流浪艺术家们”提到中国,毫不吝啬对中国艺术—瓷器的敬仰。诗人李磊,无处不在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尤其是在巴黎母亲河旁,我们的中国文化依然闪耀夺目。在异国他乡,祖国的文化给予国人的是无法言语的踏实感和自豪感。“在伟大瓷器的想象中,满足而去”,这一个,所有人都能感同身受诗人当时的酣畅淋漓和满足惬意。
 
        接着,诗人并没有停留于“我们已有的满足感”中,而是进一步的思考了目前中国文化艺术的出路,比如诗歌。张枣有一篇文章,谈论中国诗歌的写者姿态,他说:“诗的危机就是人的危机;诗歌的困难正是生活的困难。朝向危机,朝向危机不可言喻的困难写作和追问,是人类诗歌创作最深层的动机,这本身就是最富于诗意的。”塞纳河的思绪,也是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在一个理性、规则、秩序处处占领思想高地的时代,在一个文化冲突、对立日益激烈,娱乐至死的文化大行其道的时代,谁来写诗,谁会读诗?这是生活的难题,亦是诗的危机,诗人对巴黎陌生化的重新书写,正是在诗意里寻找生活的答案。就像诗中写到:
 
        我想,或许真正的艺术与美感
        均来自平常生活,来自
        心灵深处突然闪烁的那道光
        在一张破旧的座椅上可以写诗
        在香奈尔的香味中,在女人的
        朦胧眼影里可以写诗,在拿破仑
        纪念碑的底座上可以写诗
        在巴黎歌剧院的浮雕上依然
        可以写诗,在塞纳河护栏的涂鸦上
        在弥漫的尿骚味中,也可以写诗
 
       人的本质是诗意的,人应当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这是存在主义哲学最响亮的口号,极端的理性、森严的社会秩序并没有帮助我们接近生活的本质,更不可能赋予我们生命的意义,而诗的语言沉浸于语言本体的特质之中,来自于平常生活的诗,反而更加地能抓住生活的本质在某一个瞬间的显现,而一位诗人,就是应该拥有在平常的生活中洞见生命本质的感受能力,诗人李磊当之无愧。

 
相关文章
热文排行